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评论 >> 会员评论 >> 综合评论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五彩人生,淡然描绘

        作者:正在核实中..2012-07-16 15:06:53 来源:网络
        五彩人生,淡然描绘
         周长江简介:



          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



        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


          美协上海分会理事,艺委会委员



         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



         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



        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



          周长江:“艺术是人类感觉的先导,艺术家是人类感性的触觉。”



          “我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和其他学校的不一样。”



          照片里的周长江总是目光深邃,神情严肃,但是见了面却很快发现他和蔼得让人难以想象,总是微笑着回答你的一切问题,娓娓道来,有条不紊。言语之间流露出的哲学修养,艺术造诣和人生智慧,令人折服。画家,哲学家,终身教授,无论哪一个,似乎都难以全面体现他的身份。尽管,他只是称自己为一个“美术工作者”。



          (一)梦想



          “我们那辈人,只有真正喜欢艺术的才会走上这条路,不喜欢的没可能,因为没有那个条件。”周长江对于绘画的喜爱,似乎是与生俱来的。兄弟姐妹五人中他排行老大,每日除了帮父母操持家务外,就喜欢到处涂鸦,桌子椅子均不可幸免。他的母亲回忆说:“生性如此,自小吃米饼就定会咬出个鸡啊狗的,拿到什么就乱画。”



          幸运的是,周长江的这个兴趣一直得到老师和家人的爱护与支持,因此才能以最自然的状态一直蓬勃生长壮大着。小学里得到良师的耐心指导,开始进入少年宫参加美术组活动,中学时除了照旧去美术组,文革运动的兴起还阴差阳错地为他提供了很多锻炼机会——写大字,画宣传画,后来还开始画油画了。从与人合作到独立完成,从样板戏到领袖像,一幅接一幅,他乐此不疲。毕业后,周长江被分配到建筑工程公司当工人,一度心灰意冷。但一次偶然的机会,使他重新拿起画笔画了一幅大幅的领袖像,博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,终于又唤回了他儿时最本真的愿望和热情,继续画画。调入工会后,他参加了工人业余美术创作活动,开始接触到一些搞专业的人,当画家的梦再次闪亮起来,进美术院校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,并终于在1975年的夏天实现了。



          “我赶到考场四下里一张望,就懵了。黑压压一大片,那么多人。后来才知道,那次有八九百人,上海那么多年囤积下来的那么多的美术人才全聚在那个大礼堂里……我自己奋斗走到今天,对人生的认识要深一点;人的智商差别其实并不大,在客观条件下走上不同的路,关键还是要自己把握选择,而有知识有实力才能把握得好。”



          (二)转变



          进入大学,人生便随之转上了另一条路,周长江开始沿着这条更接近梦想的道路奔跑。



          他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大学里开始接受大量正规训练:素描、色彩、构图、写生、创作。大家都在自觉自愿的进行着“大运动量”的锻炼,谁都不甘落后。这位参加工作后再考入大学的“大龄”学生,更是抓紧一切机会填补自己在艺术上和理论上的空白。和同学一起跑图书馆跑得勤了,在那里工作的老师对他们产生了好感,并给予特殊照顾:常把他们反锁在馆里一个小房间里,向他们推荐看些当时还不太公开的著作和印象派画册。这在当时是冒了很大风险的,但和那急于充实自己的心情相比,又算得了什么呢?



          周长江大学毕业后进入美术设计公司绘画组,每天打格子、放样、填色,枯燥而无味。但单调的工作之余,周长江还是坚持着业余创作,并在工人美展中频频获奖。1981年,他的油画《生命》参加“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”获得了三等奖,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奖项,鼓励很大,至今谈起获奖时他的心情仍是兴奋不已。“当时上海的几个大报、广播都有宣传。现在上报不稀奇,以前可是大事情,呵呵。”为理想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肯定,这种感受我相信是要铭记终身的,不会忘怀。



          如果说这个奖项是周长江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笔,那么当年接下来的一场艺术讲座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则显得至关重要。8月,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他赴北京参加“全国青年油画创作座谈会”,很多画界前辈前来参与,给了不少鼓励。同时,和与会的青年画家的交流也使得他开阔了眼界。更重要的是当时听的两个讲座,一个是中央美院研究前苏联艺术的老师讲解前苏联绘画现状,配以幻灯来讲解苏联年轻一代是如何发展的,与以往所学习的革命现实主义有很大不同;另一个讲座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东方部主任介绍美国现代艺术,从20世纪开始到二战以后的艺术流派,宣言、方式、社会背景、哲学立场……那是他第一次全面看到和了解西方现代艺术,但是他听不懂。许多艺术概念搞不清,许多哲学概念不了解。尽管第二天主办方就开会进行“消毒”,对头天的“资本主义颓废艺术”进行批判。但是周长江不那么认为,头天看到的每张幻灯片都是那么震撼,那么打动人,敏锐的艺术直觉告诉他,那是一个他所不知道的神奇领域。



          接下来连续好几天他都在想这个讲座:自己学艺术多年,这次却发觉连什么叫艺术都不清楚。这个打击太大了,他下决心要将这些弄清楚。从那以后,图书馆、出版社、美协的书库,他各个地方去找,大量查阅资料,研究文献,开始对艺术的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。适逢西方著作的翻译、引进大量增加,每月大半的工资他都用来买书,哲学、美学……各种西方著作他都想要一窥究竟,这些当年的宝贝至今仍在他的书房中占据着不小的地位。渐渐地,许多疑惑解开了,他也在这片新发现的艺术天地中流连忘返,并从之前的传统绘画转向了抽象艺术的领域。“我觉得这是血液的变更,不是口味的转变。”



          (三)生活



          绘画已不仅是周长江的兴趣,梦想,工作,还是他生活的一部分。



          那一块小小的画布,是他回归本真的绝佳舞台,色彩涂抹间,也令他感悟到许多人生智慧。“上课时我常跟同学们说整体和局部的关系,整体的前提有了才能把握局部,局部做好了才能充实整体,使整体丰富。这种辩证关系在生活中也是一样。做人做事都要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;宏观看天下,微观处事务。”又比如在处理画面时:“你要使某处变黑,不一定就去涂黑,你可以在旁边加白。反其道而行之,呵呵…”他觉得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种哲学意识的思考。



          周长江家中的画室设在楼上,晴日里阳光洒落一屋,也仿佛一幅静谧的画。房间里每件物品都是他亲手布置摆放,熟悉得就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。在这里他可以得到完全的放松,享受绝对的自由。每天他都会到里面去坐上一会儿,有时不画画,只是在里面喝喝茶,看看书,看看画,让自己回归最本质的状态。“这是我的精神自留地”,他笑着说,眼睛里还闪过一丝孩童般的顽皮得意:“我夫人都不会来的,呵呵!”



          不过不要以为画家只是在工作室进行艺术思考,对他们来说,世界上的万事万物,没有什么是不能入画的,他们眼睛所捕捉到的一切,都是他们审美的对象。坐在地铁上,公车里,当大家都面无表情地盯着窗外或地板发呆时,他却在仔细研究着面前两个发型各自的成败;走在马路上,他也会自然而然地观察路面柏油的颜色和刚刚走过的那条有何不同;在他的眼里,赫本高雅,褒曼无暇,她们都是上帝创造的艺术品。



          “这是绘画的第二个好处,就是随时可以感受客观世界给他的启示。多点艺术的眼光,生活会美好起来。”



          曾有人评价周长江“显然在每一个时代都勇于跨出一步,吸纳新质文化为自我构成的一部分”,也有批评家将他归为前卫艺术家,但周长江不这么认为。他不拒绝“前卫”这个标签,但是认为它意义不大,关键是快乐不快乐。他为自己设的目标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:做一个愉快的,对社会有用的人。他最信奉的哲学是传统的“中庸之道”,体现在创作中就是他著名的“互补”系列。这个系列最早的一幅画画的是王陵中的一对男女,反向而卧。男和女,代表的正是阴阳的两极。每个个体都是阴中含阳,阳中含阴。颠倒的男女,代表着整个宇宙的和谐和互补。这是中国哲学对宇宙的感受,但与西方美学理论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东西方思维上的差异性与文化上的互补性,激发他将这个系列一直延续了二十年,由图形的变化,形成形式结构上的变化,结构的变化再赋予色彩、团块关系、肌理关系等,绘画语言和视觉上的不同使每张作品上都产生变化,丰富性也随之产生,就像大千世界,变幻无极。



          但这二十年间,周长江的人生哲学却从未变过。他追求和谐,生活中这样,工作中这样,体现在画面中也是这样。他不担心这会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桎梏,因为他相信所谓风格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,“而是你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克服不了的缺点,逾越不了的障碍,是你的个人有限性”。但是他对中庸也保持着警觉,因为艺术需要不断的突破,只有努力超越以往才能真正实现“中庸”的要义,那就是个人精神与整体文化的契合。



          (四)身份



          2003年5月,周长江被引进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,从此他又多了一个身份——一名教育工作者。



          进了学校,生活节奏和以往大不一样。每天早晨不能再悠闲地喝喝咖啡,看看报纸,而是必须准时八点钟就赶到学校上班。在画室的时间少了,产量也相应有所下降。而让他甘愿付出这些代价的原因只有一个,就是用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改革,为艺术教育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。



          在他自己搞创作的几十年中,办过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画展,去过多个国家进行交流学习,亲身体会和实践下来,他发觉中国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。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相对还比较落后,不光是技术上的,更是观念上的。“艺术教育应该做得透活一点,这样才对艺术的发展有利。”因此,当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表示希望能够聘请他为教授,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,周长江很快就答应了。条件只有一个,不做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,而要做现当代艺术教育。“艺术教育改革,西方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。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,五六十年代已经全面了进入了后现代的时期,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却还停留在古典时期,这与不断前进着的社会是无法协调的。教育不适应社会,培养出来的人又怎能为社会所用呢?”



          就这样,周长江带着他的理想来到了华东师大,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。他深知在艺术教育中,实践占了很大比重,学生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。因此,他积极联系,希望能有更多社会上的艺术家可以渗透到教学上来,包括国外的,以此让同学多方位地开阔眼界,启发他们的思维,激发他们进入艺术状态。“我们要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,而不是手工艺者。”



          为了这个目标,他带领艺术教育系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:首先从05年新学年起,一年级就开始不分班上基础大课,强调基础课的意义和重要性,要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个基础。以往的基础课就是画石膏,画人,画景物,和上大学之前的训练没有什么不同。很多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再学,觉得很枯燥,就会打不起精神。而现在则要求把它作为一种创作元素来研究,由老师具体指导怎么去对待、观察、表达这些元素,因此基础课不再是个单纯的技术性劳动,而是与个人兴趣、爱好结合起来练习。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,他们刚刚举办的画展就获得了很好的反响。一年级解决了基础性的问题,二年级就开始进入工作室,具体分为油画,中国画,综合绘画,观念形态艺术四个,给同学们以自主权,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来选择,以利于今后的定位和发展。同时,从学习上说,专业、导师都相对固定,使学生可以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相对透彻的研究和钻研。工作室一划定,导师也比较有责任感。意气相投的老师聚在一起,更加容易做出成绩。一个学期实践下来,效果令老师同学都很满意。



          “那现在看到了成绩是不是很有成就感?”听到我的问题,周长江摆摆手,笑着说:“我带着理想来到华东师大,就是想在这里摸索出一条路来。现在仅仅是开始,问题还有很多,距离我们的理想还是差了很远。我希望4年以后我们的学生和其他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一样,他们能够有创造性,有艺术家气质。但这不是我说了算的,需要社会的检验,现在还没看出成果;我还希望我们的教学教材和人家不一样,这个需要所有老师的辛勤实践劳动,把我们平时的积累编成新教材。这是建设性的,真正做好了才会有成就感。”



          看来,作为艺术家,周长江教授要求新、要创造的内在本质是永远不会改变了。虽然他一直强调他奉行“中庸之道”,虽然他一直称自己是个“艺术工作者”。

      More.. 名人堂
        More.. 艺术展览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039(s)   11 queries
        update: